话说八坼(吴江乡镇系列之二)
位于吴江北部,距松陵街道11千米。八坼,东、南接黎里镇,南连平望镇,西毗横扇街道,北靠松陵街道和江陵街道。京杭大运河和524国道纵穿辖区南北,沪苏浙高速公路横贯辖区东西。面积52.2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5万人。
八坼以前是仅次于“七大镇”的“三小镇”(其他两镇为铜罗和横扇)之一。关于八坼的地名,史书方志中记有八测、八斥、八赤、八尺等多种,清康熙《百城烟水》中云:“塘自北来,至此向东而南,向西复南,俨如弓形,唐代范传正治水劈河而直其路,斥土为二,故名八坼。”
八坼古镇区沿塘河展开,古来太湖之水自西向东经大浦港蜿蜒至城隍庙前一分为二,向东南和东北分流后,再合浦,由此形成一个小岛。那分流的两条小河分别叫北港和南港,街道即沿南北两港而逶迤。
北港和南港上各存有两座古石桥,2008年12月,吴江市人民政府将之合称“八坼古桥梁”,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港东侧的是永宁桥,南北走向,梁式单孔,采用花岗石建造,建于清末,桥东侧刻有菱形和花卉图案,桥西侧刻有“永宁桥”字样。
永宁桥南堍西侧有着好几幢古宅,其中一幢是著名科学家杨承宗的故宅,位于中心街68号。杨承宗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1911年9月5日出生在八坼,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47年起在巴黎大学师从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人称小居里夫人)。l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为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宅坐南朝北,共有三路。西路现为住宅,原为杨承宗父亲开设的厚生纱庄,面阔两开间,7.12米,进深6.63米。门面中间开设石库门,进门,中为廊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头部进后西为厨房,东为天井,天井中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枇杷树。第二进为两楼两底,面阔5.43米,进深6米。后为院子,院南原有第三进,为三楼三底,现已改建。中路原为杨氏住宅,共有五进,存头部、二进,均为平屋。东路原为杨生泰米行,三开间,现存头部进,头部进后为一天井。另现杨宅东南侧不远处(猪行弄12—1号)存有当年杨承宗结婚时所住的新房,为两楼两底,坐西面东,保存完好。
杨宅西侧的那一幢是以前八坼殷富人家沈氏的故宅,建于清末,位于中心街65号,首进门前建有廊屋,东西两个发券,西发券与邻家的廊屋连接,形成数十米长的廊街。廊屋临水砌有石驳岸和单落水河埠。该宅主人原为沈少祥,八坼石铁村人,摇航船出身,致富后在八坼镇上造房置田。新中国成立后,沈宅产权归公,租给八坼五金厂作厂房。现沈宅已由八坼街道办事处予以修缮。
八坼老街上,沈宅和杨承宗故居靠的很近
位于北港西侧的是万安桥,南北走向,梁式单孔,采用青石和花岗石建造,桥两侧刻有“万安桥”字样,清同治七年(1868)四月建,桥顶四根望柱上原雕有石狮。万安桥的南堍是城隍庙,该庙初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坐东面西,临水建有码头和淌水河埠,现存有后殿、偏殿等建筑。
南港上的两座桥分别是联源桥和合浦桥。联源桥居东,南北走向,梁式单孔,采用花岗石建造,桥两侧刻有“联源桥”字样,初建无考,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重建。桥身上镌有对联,东向为:“共庆梁成,时维四月;群欣国寿,号合千秋”,西向为:“势挟河山,人文毓秀”,下联为建筑物所掩而不知。
合浦桥在西,俗称祝家桥,南北走向,初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清光绪年间重建。梁式单孔,采用青石和花岗石建造,桥两侧刻有“合浦桥”字样。
八坼古镇区这四座桥,体量硕大,造型美观。当地人说,八坼老街犹似一龟形,周围水绕,城隍庙为龟首,这四座古桥即是龟的四只脚,若是从空中俯瞰,神态毕现。
八坼街道的乡村里也有着多处文物。其中有一座明代建造的桥,名为朴泽桥,位于直港村。该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于朴泽港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桥拱券正中刻有一块建桥的碑记,上有“明嘉靖乙卯五月”字样,这记载与桥的构石相吻合。桥除桥面石级和部分龙筋、间壁外,均为青石构筑(江南一带在造桥的用材上,宋、元时常用产于浙江武康的紫石,明代则常用青石)。因此,朴泽桥与重建于明成化六年的七都洪恩桥、明嘉靖十六年的七都广福桥和明崇祯二年的平望安民桥一起,荣膺着“吴江四明桥”的声名。
朴泽桥全长只有13.5米,桥堍宽2.2米,桥顶宽仅1.85米,甚是小巧玲珑,从远处望之,犹似一件掌上玩物,但拱洞完整,其影投在碧水之上,虚实相接,合成一个圆,桥身青白如洗,像是一件晶莹剔透的玉器。在绿树、芦苇的掩映下,小桥透着一股清新、古朴的气息,给水乡小村平添了几份逸趣。
在练聚村还有一座古桥,名廻龙桥,为南北走向,跨桥北港,梁式三孔,用武康石、花岗石砌置。桥全长19.15米,高3.5米,桥中宽2.1米,跨度5.6米。由于年代久远,桥体向东倾斜。前几年,予以修缮。
距离八坼镇区约5千米,有一个凌益村,原隶属八坼,现归江陵街道。村上有一座古墓,为徐灵胎墓。徐灵胎是吴江松陵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名大椿,一名大业,灵胎是他的字,晚号洄溪老人。徐灵胎治病主张问症要针对病情进行辨证治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他被召进京。乾隆帝很赞赏他的医法和医术,命入太医院供职,但他坚辞不就。十年后,乾隆帝再度召徐灵胎入京。临行时,他自审脉象不能越冬,便让其子带棺随行,果然客死京城。其遗体先葬于越来溪(当时属吴江,即今越溪,现属苏州市吴中区),乾隆五十七年(1792)迁葬于八坼凌益村。
徐灵胎墓坐北面南,为徐灵胎与其原配夫人、继室、副室的四穴合葬墓。1958年前墓被毁,尸骨和部分遗物复葬墓内。1963年,予以重修,并立墓碑一块,上用楷书阴刻“清名医徐灵胎墓”。“**”中,又遭受严重破坏,树木、牌坊荡然无存。1982年,调查墓葬遗存时,发现徐灵胎墓志铭一合两块。1984年,重修墓地,扩为1400平方米,筑以墓道,墓添封土,高2.3米,直径10米。
现走近墓地,只见四周青松挺立,香樟苍翠,左前侧立着标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右前侧立有一碑,上刻《徐灵胎先生墓重修记》,正前侧耸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牌坊正上方刻有“名世鸿儒”额,两侧刻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此联据说是由徐灵胎在临终时自己撰写的。在徐灵胎看来,“满山”的“芳草”都是“仙人”所赐的良“药”,可为黎民百姓解除病痛,强身延年,而一条“清风”吹拂的小道便可是他安卧百年的地方,字里行间,足见徐灵胎的医道和为人。另一副为:“魄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上联中的“满腹经纶”指徐灵胎不仅在医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还工文辞,善作道情,曾与人共创新乐府,著有《洄溪道情》;下联中的“书传四海”,据资料显示,徐灵胎积五十年行医经验,著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等医书。
八坼值得一提的还有南斗圩,在历史上曾远近闻名。该圩南是大浦河,北为北斗圩,东与今八坼集镇隔大运河相望。唐宋时期,八坼集镇在京杭大运河西岸南斗圩一带。南斗圩现为环保企业科林集团总部的驻地。
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八日,著名诗人陆游入蜀途中进入吴江境内,“过平望,遇大雨暴风,舟中尽湿。少顷霁,止宿八测(坼)。闻行舟有覆溺者,小舟扣舷,卖鱼颇贱,蚊如蜂虿(音菜,蝎子一类的毒虫),可畏。”陆游遂留下《过八坼遇雨》一诗:胜地营居触事奇,酒甘泉滑鲈鱼肥。松江好处君须记,风静长江雪落时。”陆游当年泊舟之处即在运河西岸南斗圩附近。
清代,南斗圩南的大浦河直通太湖,南斗圩东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据清光绪《吴江县续志》记载,清乾隆帝六次南巡时曾五次驻跸南斗圩。乾隆十六年(1751),设大营于南斗圩,邑人雍正二年进士、曾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的李重华迎驾,蒙恩赏给编修原衔。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南巡,大营仍设南斗圩。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大营设吉庆寺(本名积庆寺)。乾隆三十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设大营于吉庆寺,回銮时,大营设南斗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帝第五、第六次南巡,大营均仍设在南斗圩。
清光绪《吴江县续志》载乾隆帝驻跸南斗圩
乾隆帝六次南巡,给吴江留下了《莺脰湖词》《平望》《倪瓒叶湖别墅图》《三高祠》《鲈乡亭》《苏州启跸作》等多首诗。此前,康熙帝南巡时,也给吴江留下了《晚过吴江》《入平望》等诗。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