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高效产粮模式——粮食生产向“无人化”迈进
金色的麦田迎来收获的季节。完成调试后,两台收割机驶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的示范田,在无人驾驶状态下开镰作业。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南腹地,太湖东岸,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也是太湖流域水稻优势产区和典型的“鱼米之乡”。近几年,吴江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以苏州市承担国家智慧农业试点试验任务为契机,围绕“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定位,着力开展“无人农场、大田托管”示范创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无人化”产粮模式,推动粮食生产从“有机可用”向智能绿色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
目前,产业园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已打造出核心区域面积530亩、辐射带动面积1万亩的稻麦轮作“无人化农场”集成示范区,实现小麦和水稻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并正在向产业园其他区域和外省市输出推广“无人化”产粮模式。
水网密布,河湖交织。近年来,吴江区面对农田多呈碎小块状、粮油产业难以大规模连片发展的短板,不断挖“潜”提“质”,实施退渔还田和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工程建设,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适度规模种植面积和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的不断提高。
“适度规模经营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新型经营主体在自己种粮不断现代化的基础上,又逐步建立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在耕地、种植、管理、收割、烘干、加工等各个环节由点到面带动农业机械化现化化的发展格局。”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夏国强说。
位于八坼街道的佳禾家庭农场经营着3200多亩土地,还通过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向周边6000多亩农田提供小麦和水稻生产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在农事服务中心的库房和院子里,大大小小的拖拉机、插秧机、播种机等农机设施一应俱全,收获的小麦正分批次运来进入烘干车间。“我们的6台收割机正在外忙着作业,除耕种管收方面的农机服务,还即将购置日产50吨的稻米加工设备。”农场负责人翁玲宝说,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传统相对粗放的种田方式正在被现代化的精耕细作所取代。“比如我们采用生态型犁耕深翻的方式耕田,可以提升秸秆还田质量,降低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能让粮食产量更高。”
同样,平望镇联丰村的胥老三家庭农场在经营2300多亩粮田的同时,也将农机服务辐射向周边种植户。农场主胥爱礼自豪地说:“我们目前已有各类农机六七十台,每年累计作业面积有30000多亩。”
但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遇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用胥爱礼的话说,在农忙的季节,各类农机驾驶员往往要从外地“高薪聘请”。翁玲宝也表示,现在合作的机手都是有长期约定的,从长远来看,操作农机的劳动力也面临着老龄化的趋势。
“我们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要从更高的层面,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吴江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穆兰芳说,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产业园这几年通过打造“无人化农场”,着力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智能化的装备推动粮食生产向更省人工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而适度规模经营的普及也有利于“无人化”更好更快推广。
沿着笔直的路线收割到麦田的边缘时,无人驾驶收割机抬起割台,开始转弯,再向后倒行调整方向,完成直角转弯后放下割台,再次轰鸣着前行,将一排排小麦“卷入肚子”。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就这样以提前设置路线“削苹果”的方式,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每小时可完成约15亩小麦的收割。
“与传统机手驾驶收割机收获的方式相比,无人收割机具有省工、减损、提效、降耗四大优势。”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科副科长陈跃峰介绍说。
不过,在这些说起来简单的优势背后,却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实际操作中无数次的试验调整。
为了实现产粮的“无人化”,产业园首先对园区田块基础设施进行了宜机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小田变大田,多块变大块”,并通过无人卫星平地机进行了田格改造,在“无人化农场”田块周边部署配置了低功耗物联网传感器终端,建立5G基站,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同时,产业园联合园内农机企业久富农机、上海联适导航和南京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加强技术攻关,对无人拖拉机、无人同步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无人履带自走式收割机和无人植保飞机等一批农机装备进行持续升级,着力提高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
“我们基于路径规划的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是以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为基础,以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决策为核心,综合利用了智能控制技术。”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无人化农场”项目负责人杨威嵬说,但车辆和导航的适配、路径的规划、转变的角度等要达到“蕞优”的状态,都要经过反复无数次的尝试。“如果路径规划不合理,收割机在作业时就有可能与田埂的树发生刮蹭,也可能在转弯或调头时漏割一小块,或者过多重割而影响作业效率。”
而在“蕞优”的状态下,无人驾驶收割机可以做到精准作业,通过优化收割作业的路径规划,让收割机少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油耗,降低了机具损耗。
北联村种植大户王建林的麦田正好位于“无人化农场”核心区。“小麦抢收后还要尽快插秧种稻,有了无人操作的农机,不仅不用担心找不到机手了,操作农机的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连插下的秧苗都是很直溜的。”王建林说。
小麦收割后,一块块农田即将整地插秧。在水稻种植生长过程中,产业园“无人化农场”运用北斗定位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5G技术等,获取土壤肥力信息、作物长势信息、气象数据信息和病虫害信息等水稻生长环节实时数据,集成智能决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无人耕整地、无人机插+侧深施肥、无人植保、无人机收和可视化大田管理。这样,种田所需的人会更少,而产出的粮会更多。
今年,佳禾家庭农场的500多亩农田已纳入“无人化”改造的范围。目前,农场的拖拉机驾驶室顶端已经安装了信号接收器,驾驶室内则加装了导航设备。
翁玲宝介绍说,小麦收割后就要对田块进行平整升级,紧接着水稻插秧就要实现“无人化”操作。“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无人化’肯定是个大趋势,既能节省人工,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延长工作时间,还能提高操作的标准化程度。所以我们希望能走在前面,带动更多的种植户走向‘无人化’。”
而胥老三家庭农场虽然在种植方面尚未进行“无人化”改造,但已经用年薪20万元专门招聘了计算机技术与运用专业的年轻人才,在粮食烘干等环节进行自动化改进。
在久富公司董事长徐正华看来,这几年吴江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智能决策中控平台建设,并通过“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为今后种粮“无人化”模式的复制推广建起平台,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目前,产业园“无人化农场”除在吴江区进行推广外,已经复制到江苏省其他地方和浙江省的一些县区。
“当然,目前的‘无人化农场’实际只能在路径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农机的无人驾驶作业,农机启动无人操作后基本是保持一个模式,而不能根据农作物的倒伏情况、天气等状况进行动态决策调整。”徐正华说,虽然这些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都不难解决,但要实现市场接受的“低成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