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均衡文化共富
近年来,龙泉市聚焦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深挖本土文化资源,通过搭建特色文化市集空间、丰富文化服务供给、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三方面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推动城乡均衡、文化共富。今年以来,该市举办文化活动6000余场次,服务群众达30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连续3年排名丽水第1。
一是扎根乡土,创新文化赶集。依托传统乡镇赶集点位,结合“十美”建设、微改精提等工作,开辟场地平整、面积较大的区域,推出“文润龙泉·共富集市”文化赶集活动,以“一场文艺演出+一场文化展览+一个非遗摊位+一个图书摊位+一场公益培训+n”模式,为群众带来可看、可买、可体验的“接地气”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目前,全市已形成10个乡村文化赶集点,累计服务10万人次。
二是遗存焕新,点亮城市夜集。依托540艺术瓷厂、国镜药业等一批工业遗存,打造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推出老厂房、月球兔等网红打卡点,设置围炉煮茶、户外影院等活动区块,丰富“非遗“妙”会 喜迎龍年”“上街赶集,尽情‘放粽’”等主题市集,丰富城市多元“夜”态。2023年,望瓯文旅市集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
三是景区赋能,催热非遗市集。结合宝溪景区、西街三江口等景区景点,推出“不灭窑火”、青春市集等非遗市集,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青瓷拉胚、宝剑锻打、黄粿制作等活态展示,并推出捏塑、打铁钉、舂黄粿等非遗体验项目和龙泉喜事沉浸式展演,推动“景区+非遗”融合发展。2024年,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名单、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街区。
一是空间融合,营造品质生活。以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群众需求为建设依据,融阅读、健身、文创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建成一批“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探索“书房+博物馆”“书房+花园”等特色模式,推出青瓷制作、茶文化体验等新型服务业态,促成活力互动、多元复合的品质生活。今年1月,红豆公园“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富风貌驿典型案例。
二是夜校育艺,激发全民热情。开设“文化夜校”公益培训,通过本地生活类公众号、社区微信群、线下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文化需求,推出花艺、美妆、丙烯画等10余种门类课程,并定期在城市公园、热门商圈等地举办“文化夜校成果展”“百姓才艺大舞台”,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该市全民艺术普及率达81.9%,比全省高出5.2%。
三是传承编演,彰显地域特色。与杭州越剧院开展跨域合作,对非遗项目《高机和吴三春》开展抢救性、创新性编排,创作出精品越剧舞台剧《三春与高机》,使民间故事重焕生机。集结丽水学院、艺术家协会、本土民间艺人等力量,搜集整理散落民间的音乐素材,创作出《啰啰唻》《蕞美是碧龙》等文艺作品,彰显地域文化标识。今年3月,龙泉山歌《啰啰唻》获第九届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
一是艺教嵌入,壮大业余团队。将艺术类培训机构师资融入业余文艺团队,参与“乡村文化赶集”“乡村文化漫游”等文化活动,开展“青苗培育”公益培训、“走近艺术”线上小课堂等系列培训活动,强化业余文艺团队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艺术类培训机构教师130余人,累计服务2.7万人次。
二是乡土聚才,激活内生动力。整合文化馆、民间艺人等多方优质师资力量,组建多元授课团队,依据各乡镇(街道)文化底蕴与群众喜好,定制戏曲、舞蹈、民俗手工艺等丰富课程体系,组建八都腰鼓队、查田舞蹈队、城北木偶戏等农民文艺队伍,搭建农民群众自主参与、自我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培育文化示范户46户、乡村文化能人198名。
三是特派服务,畅通文化末梢。建立文化单位与乡镇文化站结对帮扶机制,以“菜单式”服务打造文化特派团,在文艺培训、活动策划等方面采用“点单+定制+评单”精准服务模式,动态调整服务内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蕞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开展文化特派团服务600余场次,群众满意度达100%。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