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走基层新时代“江村”展现中国乡村新画卷
新时代“江村”展现中国乡村新画卷
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新时代的“江村经济”吸引了外国专家的关注。
5月5日,在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来自英国、波兰、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4位专家学者一边了解开弦弓村美丽庭院建设情况,一边领取了共享花籽,表示回去后将装点自家的阳台或小院。穿行在定胜高糕团店、江村文化礼堂、小清河观景平台之间,他们深切感受着江村“古朴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交织”的农村新貌。
这是苏州市社科联“社科专家走基层”之“凝眸江南外国专家看苏州”活动首站走进吴江的现场。专家们来到七都镇开弦弓村和震泽镇众安桥村进行调研,实地探寻“世纪江村之变”,感受中国乡村振兴成果,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苏州新实践,并从自身专业视角提出有益建言。
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傍依在一条弓弯的小清河两岸,从高空俯瞰,南村像弓,北村像箭,村名由此而来。开弦弓村学名江村,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长期社会调查的基地,是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窗口,也是国外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样本。
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吴江开弦弓村调研,写出了《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该村成为观察研究“乡土中国”的一面镜子,由此名扬中外。活动中,专家们围绕费孝通先生发表《江村经济》后的80余年时间里,苏州乡村翻天覆地变化开展社科研究,实地感受开弦弓村迈向“城乡中国”,在新时代变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发展历程。
农桑文化,江南风貌,如今的开弦弓村已形成一心、一廊、三村、四园发展格局,通过农文旅发展、产业再造,让江南的乡愁望得见、留得下,景色让人眼前一亮。在江村文化园,专家们感受江村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他们对江南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地了解七都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时代变化之后,对溇港文化、蚕桑文化、桥文化、非遗文化等赞不绝口。专家们还了解了费达生女士向村民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并兴办缫丝厂,带领村民致富、提升妇女地位的事迹,以及费孝通先生26次到访江村,用勤奋的步履在江南大地写下“志在富民”的传奇人生。
震泽镇的特色田园风景秀丽,专家们来到这里,看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画卷。
震泽蚕桑文化园位于震泽省级湿地公园西入口,是蚕桑主题生态园、丝绸小镇--震泽客厅,作为中国江村环长漾乡村旅游文化带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的典范。园区拥有100亩果桑园、1000亩叶桑园、10000平方米丝绸文化广场、4000平方米文化馆。
专家们饶有兴趣地感受种桑养蚕、桑葚采摘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入了解震泽镇千年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缫丝、剥棉、制被等江南传统手工艺深深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专家们对太湖雪通过制作漂亮的茧花提升蚕茧附加值以及依托桑葚采摘等发展农文旅的做法连连点赞。
专家们还乘坐震泽湿地片区的“网红小火车”,感受水杉掩映、鲜花盛开的乡村美景,并与众安桥村谢家路自然村月圆饭店老板娘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她讲述众安桥村近些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回乡创业的故事。月圆饭店“五一”期间吸引1000多名市民游客用餐,带来10万多元营收,给外国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震泽特色田园中的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像飘浮在田野上的一叶扁舟,由云南大理网红农场柴米多团队运营。在这里,孩子们通过看、听、做,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农作物、自然物产。同时还能体验到蚕桑、稻米、水八鲜、在地鸟类、昆虫、特色糕点等丰富的内容。
外国专家们在这里参加座谈,他们与吴江区镇村的相关人员围绕现代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以及“江村”品牌塑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来自英国的马小龙(Kirsty MATTINSON)询问了农村发展的主要劳动力情况,她还结合英国乡村发展的经验,提出要重视发展高端农产品,通过优化环境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来自澳大利亚的张恩耀(Paul CHEUNG)询问现代职业农民怎么培养,当他听说当地通过合作化来培养技能人才,农业种植已使用无人机时,感到非常了不起。意大利专家宝拉佩莱格里尼(Paola PELLEGRINI)和波兰专家庄朋(Pawel ZYGADLO)也从“江村”品牌塑造的未来优势和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问题,同时希望当地要在宣传推广上再发力,更好助推乡村更高质量发展。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宝拉佩莱格里尼(Paola PELLEGRINI)(意大利)
对开弦弓村的探访非常有意义,主要有三个原因。
头部,上世纪3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将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完成的《江村经济》是一部享誉全球的人类学著作。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将费孝通描绘的开弦弓村与其现状进行对比研究,意义非凡。如今的开弦弓村在景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该地区仍保留了T型水元素和沿水建筑布局的基本特征,同时又表现出了延续性和进步性。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值得赞赏的是,一些乡村作为社会文化和经济遗产保留了原始风貌,并没有随着城市化进程被彻底改变,尤其是开弦弓村。从整体保护的视角来看,景观变化越少越好,原住居民、原建筑以及传统的农业活动和生产都应该在原址上得到支持。
第二,乡村振兴政策给本地发展带来了积极改变。通过这次探访,我们见证了一系列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例如精心设计的江村文化园、丝绸企业,以及由当地村民经营的餐馆,举行座谈的柴米多自然学堂等。所有的探索和实践都建立在对乡村本身精神的尊重和保护上。乡村振兴应当尊重乡村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并且对这些遗产提出新的解释,采取行动利用好这些遗产,使遗产成为乡村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推动当地桑蚕业的高质量发展,完善桑蚕养殖、生丝线加工及丝绸生产全产业链,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开弦弓村打破了对近代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传统印象,是展示“乡村可以比城市更好”的生动案例。开弦弓村具备了现代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要素,通往较大城市中心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交通都很完备。与城市相比,乡村虽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但综合考虑到较低的生活成本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会更具有吸引力。当地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引入年轻的技术工人及专业人才来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可以将开弦弓村与该地区其他村庄联合起来,制定统一的品牌化管理战略。此外,应充分发挥当地蚕桑产业的优势,细分买家市场,例如开发纯有机产品、复制传统花样图案、生产独家限量的产品系列等,展现传统桑蚕产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学生招生与服务办公室主任马小龙(Kirsty MATTINSON)(英国)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山东头部次体验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而今,中国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收入的实质性改善,教育水平和预期寿命的提高,中国大片农村地区人口摆脱了贫困。散布在吴江太湖东南低洼平原上的江村,犹如乡村振兴皇冠上的宝石。
江村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大区域”的中心,位于苏州古城以南约40公里。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水土资源丰富,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农渔综合种养模式,辅以桑蚕丝绸文化产业历史上使该地区富裕的头部产业,为江村提供了宝贵的农业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但有机食品、丝绸及其他美食产业等高价值农业,在经济结构中仍占重要地位。
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较高的市场可达性等因素,推动了江村乡村旅游和休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传统旅游业受挫,间接催生了“居家度假”的概念,大城市的家庭倾向于在繁忙的生活间隙开展短途旅行,前往临近的乡村休闲放松,这为主要人口中心城市附近的农村地区发展休闲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但与意大利托斯卡纳(Tuscany)或英国湖区(Lake District)等类似休闲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江村的休闲旅游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的潜力巨大。
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前,由农村改革家费达生在开弦弓村领导的农村合作运动为今天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即自下而上发展创造经济生产性农业,而不是将土地交给农业综合企业或使农村城市化,将农村作为一个空壳,只用于休闲和“美学”。尤其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和气候变化的时代,确保粮食安全与合理利用土地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的另一个发展矛盾是年轻人口流失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江村也不例外。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年轻一代更倾向于留在城市,他们也许会在家乡购置房产,选择在这里短期度假或安度晚年,但不太可能为持续性农业生产贡献体力劳动。如何解决年轻劳动力和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乡村振兴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江村的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学校和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以保障农民获得关键公共物品的平等机会,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江村目前在使用农业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人工智能和高科技自动化应用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同时,江村仍然需要新的农业劳动力来取代老龄化人口。
随着制造业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工厂劳动力的需求正在降低。与此同时,大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可能使农村人口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离家更近的小城市或者现代农业发达的乡村,这为江村提供了充实劳动力的机会。在未来,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先进的经济体应当是让人才在江村这样的地方也有发展机会,这有助于平衡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主任、教授宋 瑜
1936年7月至8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太湖东南岸的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他在田野调查中的研究发现被他写进了博士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在费老的论文中,他从解剖“江村”这个小麻雀入手,深入分析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体系、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费老的博士论文在英国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后,又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出版,成为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开弦弓村也因此成为学术圣地,受到了学者们的热切关注。
费老当年选择开弦弓村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可以通过考察在中国蚕丝业占有中心地位的开弦弓村,研究中国的工业变迁和社会变迁;二是可以通过考察开弦弓村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研究中国的土地问题;三是可以通过考察开弦弓村的水网交通便利,研究中国的城乡关系和集镇系统。此外,费老的姐姐费达生先生当时在开弦弓村开展蚕丝业的改革,深得村民信任,也为费老田野调查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自《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太湖边的开弦弓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继续延续费老的三个考察方向,来了解以开弦弓村为代表的“江村”的巨大变化。
首先,虽然丝绸纺织行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江村”仍然在中国的丝绸纺织行业中占据中心地位。在八十余年间,丝绸纺织行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办企业、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发展到目前的丝织针织为主体的家庭工业与现代化集团公司齐头并进的新局面。“江村”已经孕育了恒力和盛虹2家“世界500强企业”、亨通等4家“中国500强企业”、通鼎等6家“中国民企500强企业”,数量领跑全国县(市、区)。
第二,土地仍然是“江村”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但是农业发展已经从单纯的作物耕种、种桑养蚕的头部产业发展成农文旅融合、三产兼顾的新型多元模式。吴江区建成了苏州市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吴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拥有“长漾大米”“吴江太湖大闸蟹”“吴江香青菜”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全区已建成特色精品乡村16个、特色康居乡村471个、特色宜居乡村978个,并打造了开弦弓村“研学游”、松陵南厍“白相里”等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业态产品。
第三,密布的河网水系,虽然仍保留着运输功能,但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枢纽。吴江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通过统筹区域资源配置等方式,将其下辖的众多水乡建设为“魅力大运河”“美丽湖泊群”两大组团,以及八个各具特点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片区。
“中国江村”如今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字品牌和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也为社科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跟随着费老的足迹,对“江村”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的农村工业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版权所有(C)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2023002088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57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518
姑苏晚报爆料电线 订报热线 新媒体广告 报纸广告转相关融媒中心
中小学作文投稿:苏州日报《沧浪》副刊投稿: 苏州日报小说版投稿:szrbsiaoshuo#163.com 姑苏晚报《怡园》副刊投稿:chuxinsz#126.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邮箱:jubao#subaonet.com本网举报电线新闻行风监督电话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