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故事3515工厂老建筑群:留住城市记忆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一幢幢历经沧桑的老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汇聚了城市的记忆,也成就了城市的文化气质。在漯河,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3515工厂工业建筑群,历经60多年风雨洗礼,以独特的苏式建筑风格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中默默守护着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
近日,漯河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公布,3515工厂工业建筑群出现在名单中,让这片老建筑群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12月25日,记者走进3515工厂,为广大读者揭秘这个老建筑群的前世今生,追寻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根据厂史记载,1951年3月15日是3515工厂历史上蕞重要的一天。这天,工厂开始破土修建。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当年11月下旬,一期工程如期结束,24幢崭新的建筑竣工。二期工程主要修建的是生产用建筑,于1953年9月竣工。第三期工程有大礼堂、机修工房、电焊房、托儿所、浴池、理发室等。1954年初,经过3年的艰苦建设,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军工厂在漯河拔地而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每一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20世纪50年代,因为苏联给予了新中国大力支持,中国大地上烙下很多苏式印记。在建筑方面,一种叫作苏式建筑的楼宇遍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修建的3515工厂工业建筑群,从办公楼到厂房以及各种配套设施,都带有明显的苏式建筑风格。蓝灰色砖墙、斗篷式大红屋顶,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依然显得华美庄严。如今,再走进3515工厂,位于厂区北部的老工业建筑群就像一个历经风雨沧桑而又安静祥和的老人,无声地诉说着那艰苦创业、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老一辈创业者可歌可泣的故事。静静的院落,沧桑的老树,一下子把人带入宁静中。
3515工厂工业建筑群作为当时漯河的标志性建筑,给许多老漯河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出生于1938年的王守政,20岁到3515工厂工作,在厂里结识他的妻子,结婚生子,1998年退休后在工厂家属院居住至今。“一辈子在厂里转悠,对这些老建筑有深厚的情感。”王守政感慨道,他每天都要在院里散步,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谈及与工厂结缘,王守政滔滔不绝。1954年,正在读中学的王守政在沙河南岸写生时,无意中看到3515工厂这片苏式建筑群,红色屋顶在一片杨树林之间格外显眼,高耸的水塔、烟囱气派壮观。“那时漯河几乎没有楼房,到处都是泥土路、煤渣路,这座现代化的军工厂风格独特、气势雄伟,显得十分神圣。头部次看到,我就被这个工厂迷住了。”王守政说,当时他就想以后要是能到这个厂工作就好了。
1959年,王守政高中毕业后,看到3515工厂招聘文化教员,就立即去报了名,并如愿进入这里工作。“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头部天上班的情景。进入厂区就像到了大都市,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两边栽种着高大的柏树。进门后,左手边是足球场,右手边是运动场。向北走是办公楼,办公楼两边是桃园。生产区周围遍布小游园,把工厂装扮得像公园一样。还有医院、商店、理发店、托儿所、俱乐部,都是蓝砖红顶的小洋楼,很漂亮。”王守政说,那时他头部次见到那么漂亮的房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这种蓝灰色砖墙、斗篷式大红屋顶的苏式建筑逐渐减少,被拆除是它们蕞常见的命运。但3515工厂工业建筑群原来的办公楼和厂房整体保存完整,有的经过翻新还在使用,有的成为仓库,但很多已经被闲置。
“我经常跟参与过修建的工人聊天,听他们说,建工厂的时候,建设方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高,负责监督的人只要看到搅拌水泥的沙石里混有土,就会立即要求换材料、返工。墙面、地面都非常平整,水泥地面连一个小孔都没有。”王守政说,这些老建筑质量过硬、年代久远、样式独特,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见证,应该被保护起来。
“我们打算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利用这些老厂房、楼房打造文旅项目,就像北京的798一样,力争打造出属于漯河的工业文化特色。”3515工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文旅融合能为这些旧工业厂房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漯河:社区环境改善 幸福指数提升
舞阳俩孩子获省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