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小镇│延续历史文脉芦墟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工程一期完工
原标题:文旅小镇│延续历史文脉,芦墟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工程一期完工
在芦墟办事处综合办公室,一组展现芦墟老街历史变化的黑白地图让记者印象颇深。
地图中标注的要素不多,但四张地图连贯起来,便能生动展现自唐景龙时期以来,芦墟老街的发展变迁。
唐景龙年间,泗洲寺建成后,太浦河以北的古芦墟便逐渐繁盛起来。至宋元明三代,芦墟老街一路向南延伸,跨过太浦河,以窑业、米业为支撑,日益繁荣,并设立了分湖巡检司。
解放后,作为当时吴江县七大镇之一的芦墟,辖区内不仅有2.5万之多的常住人口,更有怀德堂、陆宅和数量众多的跨街楼,大量的历史遗存,不仅向世人展示着芦墟往日的昌盛,更为当地居民延续着代代传承的文脉,为游子留住了魂牵梦绕的乡愁。
“近年来,不少芦墟籍老干部纷纷写信,强烈要求结合古镇历史,对芦墟老镇加以修复,在坚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给古镇居民打造更舒畅的生活空间。”近日,芦墟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去年10月启动芦墟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工程以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北至观音桥、南至檀家桥的530米老街已经焕然一新,“我们突出‘整、修、饰’三个字,在修复古建的同时,注重改善民生,不仅完成了部分道路的铺装,还在老街附近新建了4个停车场,做到了既能惠及民生,也能留住乡愁。”
如果您已有数月没有走进芦墟老镇,那么,你对老街的印象可能还是雨污直排、道路狭窄,如果开车去老街,连一个停车位都很难找到。
而经过近一年的整治,如今的芦墟老街已大不一样,沿街店铺规范有序,在经过河道疏浚及石驳岸压顶修复后,老街居民再次用上了市河河水,而市河两侧的绿化,更是让居民感受到了老街焕发的青春气息。
“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还完成了市河两侧的强电、弱电整治,并完成了观音桥、人民桥两个节点的改造。”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改造后,观音桥及人民桥周边地区,不仅一改往日脏乱局面,还成了附近居民乘凉消暑的好地方。
对于老街改造带来的改变,蕞有发言权的当属老街居民。
“我们年轻人出门基本上都是开车的,以前回老街,停车位都要找好久,现在在老街出入口,有工会停车场、影剧院停车场,即便这两个停车场停满了,我们还可以选择汾湖园路停车场和南栅港路停车场。”老街居民王小姐告诉记者,老街改造,让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现在还只是做了一期工程,等所有工程完工后,我相信老街会变得更美。”
“在芦墟古镇,不仅有怀德堂、陆宅、跨街楼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处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修、饰”三字中的“修”便是修复文保单位等古建筑,而“饰”则是在修复的基础上,在老街新增绿化、小品、石凳、廊亭,并对沿街建筑作立面改造,以此在坚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蕞大化地营造老街的历史文化氛围,“芦墟古镇四面围河,我们希望通过改造,将由汾湖、太浦河、韩朗荡、南栅港四面环绕的芦墟古镇,打造成一个原生态的江南幽静小镇。”
目前,芦墟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工程一期已完工,在未来的二期、三期工程中,包括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在内的古建筑,将得以修复,其他文保单位也将被整修并充实内容。
“芦墟老镇的跨街楼堪称一绝,目前老镇共有8座跨街楼,这在其他古镇里是很难看到的。”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工程结束后,芦墟老镇内雕梁画栋、别具一格的跨街楼,将会让更多游人感受到老镇的历史与魅力。(徐海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