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微工厂脱贫大舞台
“每月工资2000元,守家带地一年挣2万多元,今年脱贫大有希望!”9月12日上午8时,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贫困户李珍珍,像往常一样准时赶到村里箱包厂上班。
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家又找不到脱贫门路,李珍珍过去的日子十分紧巴。今年5月,村里建起扶贫微工厂后,几十个像她一样的留守妇女告别了串闲门、唠闲嗑的生活,成了“上班族”。
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口超百万,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绣花功,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到人。”魏县县委书记卢健介绍,去年全县5.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将确保更多贫困人口摘掉“穷帽”。作为劳务输出大县,魏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30万,随着劳务大军外出,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有时间有精力,但缺技能缺信息的“半劳力”群体。设立扶贫微工厂,便是该县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留守妇女等闲散劳动力,推动精准扶贫到户到人的重要措施。
走进刘屯村,村委会旁矗立着两栋二层褐色厂房,厂房外墙上“扶贫微工厂”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儿原来是一处废弃坑塘,垫平后建起了扶贫微工厂。”村党支部书记肖爱民指着厂房说,两栋厂房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已入驻服装加工、箱包制作等4家小微企业,带动就业16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58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在扶贫微工厂2号厂房内,30多台缝纫机、切边机有序排列,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设备采购、人员培训享受扶贫资金补贴,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和经营风险。”29岁的村民韩海超曾在保定白沟经营箱包生意6年多,了解到县里建设扶贫微工厂的扶持政策后,决定返乡创业。
“企业经营几乎是零风险,咋能不愿意回家乡办厂?”韩海超算了这样一笔账:400平方米厂房年租金1万元,企业30多名员工中有18位贫困户,每吸纳1名贫困户政府补贴500元,补贴资金基本抵消了房租。入户扶贫资金用于采购加工设备,贫困户以设备入股,为业主省去了大部分设备投入,产品多是来料加工,不用为市场销路发愁。
“订单已排到了2个月之后,正盘算再增加10多台机器呢。”韩海超说,“眼下蕞缺人手,盼着更多贫困户来上班哩。”
随行的魏县县委副书记陶俊强介绍,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地区工业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贫困地区转移,而贫困地区劳动力充足,正适合发展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各村不同条件,他们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因村制宜建设扶贫微工厂。
在牙里镇楼东村,一所废弃小学变身为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的扶贫微工厂。原本在雄安新区经营毛绒玩具的村民赵雪方,把工厂搬回家乡,不仅带动30多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每年还为村集体贡献3万元租金。
“我们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模式,对村、企实行双向补贴。”陶俊强说,他们对村集体投资新改建扶贫微工厂实行全额补贴,分3年补贴到位,建成验收后头部年补贴80%。在扶贫微工厂正常运行且带动脱贫效果较好的情况下,剩余20%分两个年度进行拨付,补贴后所形成资产及资产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对入驻企业,原则上要求企业优先安排贫困对象,一般不少于10人,并占用工总数的30%以上,每吸纳一个贫困人口就业每年给予补贴500元,贫困群众购买加工设备蕞高享受100%补贴。
陶俊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扶贫微工厂185家,其中新建81家、改建39家、租用65家;带动就业1.4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6000余人,实现增收8000多万元。
扶贫微工厂,不仅实现贫困群众“零距离”就业、返乡人士“零风险”创业,还使村集体“零成本”收益。以刘屯村为例,按照每400平方米厂房1万元租赁标准,年可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